用户名:
密码:
登录 注册
 
市场信息
快速导航
市场信息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市场信息

深度透视我国天然气终端市场,看看天然气市场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来源:本站 最后更新:2018-11-20 20:29:55 作者:佚名 浏览:1980次

黄金期的“蓝金”机遇

 

今年,我国天然气产业在去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再次刷新消费端的增速。1月至9月,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17.5%,高于去年的16.5%。很难想象,在10多年前西气东输建成之际,为畅通后路,甚至要挨家上门“推销”天然气。进入21世纪以来,从低谷到高峰,天然气市场走过了快速发展的20年。

  

今年是天然气市场的“大年份”。国务院连推两个重磅指导意见,明确我国天然气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健全天然气多元海外供应体系等具体任务。在储气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方面,更是给出了量化目标。天然气发展已不仅仅是行业话题和全民关注的热点,更上升到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

  

天然气市场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天然气供应企业如何抓住宝贵的黄金机遇期,为消费端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放眼看终端

  新的发展空间从哪里开拓?

 
 

  

从2004年西气东输投产到西二线建设,已是“冰火两重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245亿立方米,2017年2373亿立方米,增长了近10倍。甚至有专家认为天然气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已远远超过成品油市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镇燃气特许经营权向社会开放,因市场门槛低,民营企业纷纷进入。对于2008年以后才进入终端市场的传统资源型企业而言,竞争的激烈程度不难想象。

  

放眼终端,昆仑能源、中华煤气、华润燃气、中国燃气、新奥能源五大跨区域燃气公司和1000多家民营企业逐鹿市场,超过97%的地级以上城市燃气特许经营权已经授出。这意味着短时间内,这些地区的燃气供应权已有归属。

  

经过激烈的争夺,天然气的市场大格局已塑形,而在天然气消费市场快速提升的阶段,仍有后来者不断进入。尤其是2017年天然气供应紧张,让终端企业再次看到机遇。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地方企业纷纷出击,分享天然气大发展的时代红利。

  

诸多信号显示,天然气竞争愈加激烈。新一轮LNG大规模建设已经开始,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都纷纷在沿海布点LNG接收站,如何开辟新的市场空间,是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组数据表明,2015年全国LNG加气站2260座,2017年10月已升至3521座,短短两年上升56%。不只加气站,LNG接收站由11座发展到17座,甚至内陆城市的LNG处理厂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从市场的发展来看,作为后来者的企业,要有大的作为,目前可以选择的途径并不多,生存法则无外乎另辟“蓝海”,合作共赢。

  

“蓝海”自然备受关注。发达的城市天然气市场已经成熟,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终端燃气市场仍待开发,迫切希望早日走进天然气时代。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统一,也考验着企业的智慧。例如,2017年滇黔桂市场快速发展,在这个大进程中,革命老区百色步入了天然气时代。

  

“未来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乡村转为城镇仍未开发特许经权,仍在公平竞争,这部分的增量不可忽视。”中国石油规划总院院长韩景宽说。

  

由于资源、成本等诸多因素限制,天然气发电仍存在不确定因素。但不可否认,天然气发电领域也存在发展空间。以江苏为例,2017年江苏天然气总消费量居全国各省份之首,其中燃气发电用气占天然气总消费的37.6%,比例仍将继续提高。

  

天然气在交通领域的发展同样值得关注。据测算,LNG车型在同样的车货总重下,每公里比燃油车节省0.45元至0.7元;随着油气价格的差距扩大,LNG车型将比柴油车更加节省运营成本。国际能源署预测,2050年以后,车用能源将由当前以汽油、柴油为主向以电力、混合动力为主转变。综合判断,天然气在交通领域极有可能迎来明朗蓝天。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煤改气”为天然气终端市场的利用打开了一片天地,这不失为另一个机遇。在雄安提出“煤改气”后,周边村县也晋级为天然气利用地区,开始大规模天然气改造。

 

边界被打破

  营销之路如何探索?

 
 

  

近两年,天然气行业悄无声息地涌起一场跨界热潮。

  

今年,燃气企业协鑫集团联合保利集团,开发埃塞俄比亚12万平方公里油气区块,配套建设管道、液化厂和专用码头,作为LNG接收站资源。民营企业放眼海外,进军上游,这并不是天然气市场的个例。

  

今年年初以来,新奥舟山与道达尔、雪佛龙签订每年143万吨LNG购销协议,目前已经完成首船接卸,进入试运营阶段。北燃集团2017年进军海外上游,购入俄罗斯石油公司子公司20%股份,并与北美某项目签署长期资源采购协议。这样的“跨界”合作足够引起企业重视。

  

天然气市场主体经营边界正在发生变化。两股潮流涌动:上游企业积极向下游延伸,试图加快扩大市场步伐,以弥补短板;而城市燃气和气电企业积极布局上游业务,寄希望于资源优势,增加开拓市场的底气。

  

跨界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力量和市场主体进入天然气终端供应领域,在天然气大时代,进一步加快清洁能源的覆盖和利用。但我们也要看到,另一方面,在面对激烈的市场选择时,传统的资源型企业被迫在多个领域展开竞争,从更深层次来说,天然气的精准利用也是值得倍加关注的话题。

  

市场经营边界被打破,意味着新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新的市场机遇正在诞生,传统资源供应型企业的优势可能会受到挑战。另一方面,下游拓宽的难度会更大。

  

“要想在天然气市场上有更大的作为,让清洁能源惠及更多人,需要未雨绸缪、认真研究、早做准备。”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副总裁凌霄表示。在边界被打破的情况下,尤其要充分发挥企业一体化的优势。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取竞合策略,合力打造高质量的供应体系,考验着资源型企业的决策智慧、营销能力和长远眼光。

  

资源型企业布局的步伐也在加快。2016年,中国石油五大天然气销售公司先后成立;2017年,中国石化组建川气东送、华北和华南三大天然气销售中心。

 

  黄金期短暂

  如何搭上发展快车?

 
 

 

近10年来,无论中国还是全球,天然气发展都在进入“快车道”。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供应侧来说,这个黄金期并非一直存在,也有窗口期。《中国与世界能源展望》中预测,2040年以前,中国天然气产业将处于黄金发展期;2035年后,工业居民用气量基本达到饱和后,增速将放缓。

  

从上游看,页岩气和致密气等非常规资源上产势头强劲,我国深层页岩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西南油气田规划,2020年产量力争突破300亿立方米,为资源保障提供接续能力。同时,随着2019年中俄东线天然气投产,输气量将逐年增长,最终达到年380亿立方米。亚马尔项目第二、第三条生产线投产后,我国将从2019年起每年进口亚马尔项目LNG 300万吨,相当于42亿立方米天然气。中亚天然气D线投产后,设计年输量300亿立方米。

  

几个“300亿”意味着再过三五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供给或将缓解紧张状态。市场竞争将在当前白热化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剧。

  

再看中游,传统资源型企业能否在管网落地之前做好准备,也是急迫的课题。“放开两端,管住中间”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一旦资源型企业没有抓住下游市场,失去终端市场,将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打通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抓住短暂的3至5年关键期,积极参与天然气终端市场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

  

残酷的市场是一块试金石。对于资源供应型企业而言,资源优势往往会让企业产生自满和松懈思想,影响管理者对市场发展、行业趋势和竞争对手的客观认识。但当前的天然气市场前景已经明朗,传统油气公司能否把握自身优势和天然气行业的脉搏,将资源合理转化为市场,打通价值的“最后一公里”,就要在挑战中看清蕴含的潜力和积极因素;把握好了,就是机遇和新的发展起点。

 

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10月末,参加“中国—欧洲国际交通走廊”天然气发动机燃料汽车拉力活动的昆仑能源内蒙古分公司车队迎着漫天飞雪,安全抵达钢铁之城——包头,为这场历时54天的拉力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两辆LNG重卡、1台移动加液车,行程2.5万公里。这次横跨亚欧大陆的LNG燃料汽车拉力活动引发了记者对天然气行业的思考。以天然气为燃料的交通工具无论从动力性、经济性,还是从稳定性和环保性来看都已相对成熟,为何市场热度达不到预期?行业“热发展”背景下,天然气在交通领域的发展之路为何不平坦?放眼长远,天然气交通利用如何迎来发展的春天?这又将给天然气行业带来哪些启示?

 

市场认可

  为何发展势头减缓

 
 

  

相比其他领域,天然气在交通利用领域的发展显得尤为波折。

  

梳理其发展历史,主要分为3个阶段。一是萌芽期,上世纪末,国家开始组织推广天然气汽车,国家科技部专门成立清洁汽车行动办公室,在全国多个城市示范运营,以天然气汽车为代表的天然气交通工具实现规模式发展。二是快速发展期。2008年到2014年高油价时代,天然气交通依靠价差优势得到迅猛发展,仅天然气汽车年销量就从6.6万辆增长到28万辆。“十二五”期间,车用天然气消费量更是一度攀升至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的10%。三是差异性发展期,即2015年之后,作为天然气交通工具代表的天然气汽车和天然气船舶发展方向出现差异,天然气汽车产量首次出现负增长,电动车替代天然气汽车成为国家主力发展车型;清洁能源船舶获得国家政策大力支持,LNG动力船舶数量两年翻了6倍以上。

  

“国家政策支持和油气价差,是当年推动天然气在交通利用领域发展的两驾马车。”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建中回忆,国家政策支持曾带动天然气交通领域技术、加气站网点布局等发展,为其规模发展打下基础。天然气汽车交付市场后又赶上油气高价差,市场自发形成一种火爆现象。中欧天然气发动机燃料汽车拉力活动中方车队队长张宪华算了一笔账:“2012年,买一辆新的LNG牵引车35万元,国家大概补贴3万元到4万元。如果将原有柴油重卡改装成LNG重卡,按照当时LNG与柴油价差算,基本半年至一年左右即可收回改造成本。”

  

“气势如虹”的天然气交通工具为何会在2015年切换发展跑道?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天然气研究所所长陈蕊认为,国内外油气市场和国家政策双重巨变是主因。从油气市场看,全球油价暴跌引发成品油价格下行,国内环保政策加码导致天然气供不应求。成品油与天然气价格的一降一升,严重挫伤了天然气交通工具的经济性优势。从国家政策看,天然气汽车的政策优势被电动车取代。5年内,国家发布了“气化长江”等7个相关文件,带动了清洁能源船舶的快速发展。

  

任何事物发展都是曲折上升的过程,天然气在交通领域的利用也不例外。吕建中认为,相对于“技术研发”阶段的电动交通工具,以天然气为燃料的交通工具成熟度较高,配套设备相对完善,发展后劲和潜力仍然巨大。

 

  遭遇成长烦恼

  如何走出阵痛期

 
 

  

去年冬天,内蒙古LNG重卡司机李晓峰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花8万元将自己的LNG重卡改装成柴油重卡。“我也知道改装对车不好,但加气站要么缺气,要么限量供应,用气比用油每公里贵3到4角钱,一年下来得多花6万多元。”

  

众所周知,符合环保趋势的天然气行业和新能源交通工具都是当前我国的朝阳行业,可为何天然气交通工具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天然气市场周期性和阶段性波动,天然气交通利用领域受到较大影响。”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天然气研究所主任工程师段兆芳介绍,目前我国天然气主要利用方向分为城市燃气、天然气发电、工业燃料和交通燃料四大块。按照天然气应用优先顺序来说,交通燃料和工业燃料排位靠后,一旦气价不稳、冬季用气紧张等情况出现,这两块受到的影响最大。以去年冬季为例,市场需求持续维持高位,再加上部分气源不稳定因素,导致全国天然气供应短缺,非民用LNG价格出现短时间内暴涨。

  

陈蕊将天然气交通工具的“寒潮”理解为一种发展“阵痛”。“无论是天然气行业还是天然气交通利用领域,都处于发展初期,这属于成长中的阶段性烦恼。”陈蕊说。从天然气行业看,尽管近些年来国家快马加鞭发展天然气配套产业,但储运配套设施、油气价格形成机制及相关规章制度等完善仍需要时间积累,引发天然气供不应求、气价变动较大等发展“阵痛”。从天然气交通利用行业看,天然气配套设备、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和政策法规等配套发展滞后于行业发展。随着国家“十二五”支持政策到期,天然气交通工具或将面临完全市场化的挑战。

 

抓住黄金机遇期

  需外强更需内秀

 
 

  

过去一年,诸多利好消息为处于迷茫期的我国天然气交通行业增添了信心。

  

一方面,国际能源署和BP公司的展望报告一致认为,2050年以前,车用能源将是汽油、柴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和电力多种能源并存的过渡期。按照新能源汽车2050年突破1亿辆估算,成品油替代率约14%,天然气汽车仍有巨大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我国13个部门去年联合印发《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交通燃料升级工程重点任务,尤其是水运行业,国家牵头多项试点示范工作实施。

  

利好消息频传是否意味着天然气交通的春天要来了?“市场回暖是机遇,关键要找到行业优势和发力点。”昆仑能源有限公司LNG加工储运管理部总经理田士章认为,目前长途客货运、重卡商用车、天然气船舶等既是柴油消费尾气排放的重点领域,也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不能覆盖的领域,或许这些可以成为天然气汽车发展的重要领域和突破口。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管道所副所长周淑慧更看好天然气在水运领域的应用。“国内外形势迫切要求全面推进水运行业应用清洁能源,水运领域利用LNG将迎来春天。”她预测,到2025年,我国将基本形成覆盖全面、技术先进的水运装备LNG清洁能源应用体系,初步建成集约高效、功能完备的LNG水路运输系统,基本建成完善的加注服务网络;此外,加快我国天然气交通工具“走出去”步伐,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期,改善沿线国家交通运输环境,带动天然气产业链协同发展,也成为天然气交通利用行业的共识。

  

看到机遇的同时还要有本事抓住机遇。“目前,我国天然气汽车行业总架构是健全的,但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和政策法规等要加快跟上行业发展。”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车船分会名誉会长姚明德说。来自天然气行业的段兆芳则支持打造多气源供气格局、持续完善天然气定价机制,用稳定的气源和价格形成机制为天然气交通工具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天然气“赢”销如何跨越“三重门”

 

前8个月,中国进口LNG5718万吨,同比增长38.6%,日本进口5645万吨。照此速度,中国年内成为世界最大天然气进口国,将是大概率事件。

  

“全球天然气市场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中国正发展成天然气市场主要进口国。”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从国际能源市场来看,中国天然气进口继超过韩国后,或将再次超过日本,引发更多的是对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强烈兴趣。但对于国内来说,由传统能源到清洁能源的转型过程中,如何使用宝贵的“蓝金”资源,释放其最大价值,实现国家赢、社会赢和百姓赢,是更重要的课题。

 
 

  “蓝金”投向哪儿

  期待最佳方案

  

2017年,大范围“煤改气”引发的供气紧张让很多人记忆犹新。与去年不同,尽管今年的“煤改气”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这一进程更加理性。

  

10月17日,在河北石家庄召开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座谈会再次释放信号:稳妥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坚持以气定改,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不搞“一刀切”。

  

从一度成为焦点的“天然气热”,到理性思考“煤改气”,抛出一个深层次问题:现阶段应该如何利用天然气,或者天然气发展应以什么样的速度和节奏,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今年前9个月,全国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17.5%,高于去年的16.5%。同时,这种消费快速增加也体现在对外依存度方面。2008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约5.5%,2017年这一数字达到38.8%。快速攀升的进口量,有人在数据背后读出的是用气紧缺,更多的人在思考,天然气的精准营销已迫在眉睫。

  

市场对天然气的“胃口”越来越大,在资源并不匹配的情况下,更应明确哪些是应该鼓励的,哪些是不合理、需要调整的。一位来自市场一线的管理者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天然气不是不够,而是要看在什么政策背景下,在什么样的价位水平上,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天然气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供应紧张。”

  

我国天然气消费大致可分为五类,分别为城市燃气、交通用气、工业燃料、发电用气和化工用气。从性价比来说,天然气属优质产品,清洁程度暂且不说,价格优势明显。以四川成都交通用能为例,1立方米天然气3.48元,一升92号汽油7.71元。根据天然气与汽油热值计算,1升汽油行驶里程相当于1.17立方米天然气的行驶里程。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加气站的顾客逐年增多。

  

除当前价格机制形成的优势外,根据我国增值税相关条例,天然气属低税率,也是其性价比高的重要原因。在低税率的福利背后,更应合理利用。

  

目前紧平衡状态下,如何投放资源,取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根据专家预测,随着2020年中俄天然气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和亚马尔输送来的天然气到位,天然气供应或将由紧张进入宽松状态。在这种情形下,天然气又该如何利用,产业链怎样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大“胃口”遇短板

  产业链亟待塑形

  

今年前9个月,全国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17.5%。前8个月,中国天然气进口78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8.6%。

  

我国对天然气“胃口”很大,但整个天然气产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当下要面对四大短板:地质条件复杂,资源量受限;基础设施不足,储气库短缺;管网里程不匹配;天然气销售市场秩序亟待完善。

  

地质条件复杂是短板之一。中国石油天然气开发研究院天然气地质研究所副总地质师林世国认为,我国天然气目前资源劣质化程度加剧、新增储量丰度变低、勘探对象越来越复杂,对工程技术和成本的控制要求更高。2017年我国天然气产量1474亿立方米。反观美国,根据EIA最新公布的数据,2017年美国共开采天然气8545亿立方米。

  

储气能力不够,同样是短板。目前我国共有13座储气库(群),调峰气量占年消费量比例约3.3%,与世界平均水平11.7%相比尚有差距。美国地下储气库415座,占全部调峰气量的80%。如果按照《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各能源企业力争尽快拥有不低于本公司年合同销售量10%的储气工作气量,那么石油公司还需要“跳起来”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管网等基础设施不配套。截至2017年12月,我国长输天然气管道总里程7.7万公里,总输气能力超2800亿立方米,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基本建成,形成覆盖全国的天然气供应网络。但纵观其他国家,美国天然气干线总长度55万公里、俄罗斯16.8万公里。

  

消费终端的短板同样应予以重视。计划用量时期,通常要气给气,资源流向不合理,合同执行不严格,油气田周边及北京等区域市场超销严重,到了下游沿海地区,缺口只能用现货LNG补充,导致亏损加剧,最终在消费“临门一脚”之时,也因秩序和契约意识的不到位,加剧天然气供需矛盾。

  

去年以来,中央多次就加大天然气供应、加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做出重要批示。今年年初以来,《国务院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多项重磅文件先后发布,也传递着国家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意见》要求,供气企业到2020年形成不低于其年合同销售量10%的储气能力;城镇燃气企业到2020年形成不低于其年用气量5%的储气能力;加快天然气管道、LNG接收站等项目建设,集中开展管道互联互通重大工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正不断对天然气产业链施以“整形手术”,不仅需要政策性的外力“塑形”,还需要内部的精工细雕,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足短板的同时,通过调动企业活力,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

 
 

 背负双重压力

  价改如何加速“破冰”

  

坐在天然气快速发展的风口上,国内天然气供应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却戴着亏损的“帽子”,甚至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是中国天然气处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的成长性问题。

  

目前进口气价和国内销售气价平均每立方米倒挂0.52元,其中进口LNG价格倒挂平均达到每立方米1元,2018年前8个月中国进口天然气789亿立方米,相关企业承担的亏损压力可想而知。

  

究其原因,国内低成本资源有限,国外进口的管道气和LNG进口成本总体偏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民生用气,价格长期倒挂,处于多销多亏的被动境地。

  

长远来看,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够“赢”销市场?以区域的大视角,整体发力或许是其中一条。

  

根据高盛日前的一份报告,因中国加大天然气进口需求,2020年LNG现货价预计大幅上调50%。根据日本《日经亚洲评论》网站报道,中国天然气进口量的增加对亚洲LNG现货价格也产生了冲击,去年7月到12月,亚洲LNG价格翻了一番。

  

尽管我国LNG增速较快,但在价格方面,话语权并未达到理想状态。从区域角度来看,全球天然气进口排名前三的国家都在亚洲。在今年6月召开的第六届亚洲天然气市场论坛上,业界专家呼吁,应探索区域联合供应和应急新机制,抓住买方市场机遇,降低LNG进口成本,统筹LNG采购和贸易,建立区域性供需安全。目前来看,区域联合并建立价格安全保障机制,也是更加紧迫的话题。

  

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仍待积极稳步推进,一方面,企业需要苦练内功,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降本增效等方式,降低天然气全产业链的成本,为利润创造空间,同时需要提高国际商务谈判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期货市场等金融手段,争取话语权,共同推动价格合理化。

  

有专家认为,天然气业务是完整的体系,要整体推进,光解决哪个环节都不行,配套政策的解读、利益切分不到位,都会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我国已成立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所和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所,旨在形成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将定价权握在自己手中。但如何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推进价格机制,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重要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天然气发展是一个热议话题,也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正因如此,我们在打造天然气产业黄金链时,需要在多方面做更加艰苦卓绝的工作,从而为天然气健康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环境,在天然气快速发展中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章来源:天然气与法律)

推荐展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