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录 注册
 
市场信息
快速导航
市场信息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市场信息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江苏省天然气发展

来源:本站 最后更新:2018-07-10 19:35:39 作者:佚名 浏览:2207次

作为天然气推广最为成功的省份之一,江苏省近年来在天然气产业培育、产业链构建及市场拓展等方面成就显著,能够为其他地区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本文深入分析江苏省经济社会及天然气产业发展现状,全面研究其天然气产业链上中下游特点,探讨了基于产业链的江苏省天然气产业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并提出其天然气产业未来发展政策建议。

 

 

文 | 许慧文 等

 

 

江苏省经济社会及天然气产业发展现状

 

在经济发展方面,近年来江苏省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从经济总量看,2001年至2015年,江苏省GDP年均增速高达12.2%,2015年达到70116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0.4%,在各省份中仅次于广东,是名符其实的经济强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7995元,比全国平均的49351元高出78%。从经济分布看,江苏省呈现明显的南强北弱态势,苏南五市经济发达,以全省41.6%的人口贡献了57.7%的GDP,城镇化率基本超过60%。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江苏省天然气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使其具备较高的天然气价格承受能力,在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的背景下,具备提升天然气消费的比较优势。经济规模大、资源禀赋差、环境承载能力弱等特点使得江苏省对于加快能源产业转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具有迫切需求,发展以天然气为代表的低碳清洁能源成为其能源发展的最优选择。

 

在能源消费方面,江苏省是典型的能源输入型省份,2015年,其一次能源生产量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仅为9.6%。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煤炭曾一度在江苏省能源消费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02年煤炭消费量9000万t,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77%,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经济与环境三者的矛盾日益突出。2004年,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投产,为江苏省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加快能源产业转型提供了契机,天然气的利用也让江苏省逐步认识到清洁能源的优势及便利。2011年,江苏省提出以推广天然气利用为目的的“气化江苏”计划,通过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开展密切合作,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天然气利用范围,实现“市市通,县县通,镇镇通”的天然气发展目标。在“气化江苏”推动下,江苏省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2012年跃居中国天然气消费第一大省,2015年天然气消费总量达到165亿m3,人均消费量达到207m3,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7.2%,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优化效果显著。

 

在能源效率方面,伴随天然气消费的快速增长,江苏省能源消费转型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效果显著。“十二五”期间,江苏省GDP年均增长率为9.6%,而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仅为3.97%,实现了以较低的能源消费支撑了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在能源消费强度方面,从2010年的0.601tce下降到2015年的0.462tce,累计下降23.2%,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江苏省天然气产业链分析

 

从2004年西气东输管道气进入江苏至今,江苏省天然气产业从无到有,实现了供应量和消费量的快速提升,省内天然气管网、LNG接收站及相应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建立,“可获得、运得到、用得稳、买得起、有责任”的5A级天然气产业链已初具雏形。多元化的上游供气、布局完善的中游设施以及快速增长的下游消费在共同搭建江苏省天然气全产业链的同时,也为其进一步发展天然气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上游供气渠道多元化,提供稳定气源保障。多元化的供气渠道为江苏省天然气供应和消费提供了充足保障。从供气方式看,2015年江苏省天然气来源中,陆上供气占到86.5%,海上供气占到13.5%。陆上供气包括国产管道气和进口管道气,其中,国产管道气主要来自塔里木、长庆、川渝和柴达木四大气区,年产量超过230亿m3,中短期看供气比较稳定,进口管道气则主要来自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通过中亚管道和西气东输管道输入省内,气源地相对稳定、储量比较落实,供气能力较强;进口海上气来自中石油江苏如东LNG接收站,LNG现货在进口方式、价格等方面更为灵活,是管道气的重要补充。从供气主体看,协助江苏省实施“气化江苏”的中石油是天然气供应的主体,其2015年供应量达到138亿m3,占比85%,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供应量仅为25亿m3,占比15%。“十三五”期间,中俄东线(江苏段)、青宁输气管道等重要干线将陆续建设投产,滨海、赣榆、启东等LNG接收站也将逐步投入运营,从而进一步丰富江苏省天然气供应渠道,增强上游气源保障,保障下游消费增长。

 

中游配套设施布局完善,有效衔接供需两端。天然气中游通常包括管道干支线、储气库、LNG接收站等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天然气生产与消费的区域差异性决定了中游设施对于天然气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江苏省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天然气管道、储气库和LNG接收站的省份,管道、储气库和LNG接收站共同构建了省内综合立体的储运体系,使其天然气可获得性不断提升,可达区域不断扩大,调配能力不断增强。

 

天然气管道是天然气输送的最主要载体,也是天然气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长度里程及覆盖区域决定了天然气的可达范围。从管道里程看,2015年江苏省天然气干线管网里程达1800km,主干管网基本布局完成,干线管网覆盖全部13个地级市,已建成主干管线包括西气东输一线、西气东输二线、川气东送等;从覆盖区域看,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管网密布,而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管网覆盖率偏低,主要是由于天然气消费的地域性差异所导致。到2020年,天然气干线管网里程预计达3400km,新建中俄东线(江苏段)、青宁输气管道(青岛LNG和川气东送联络线)、沿海管道等重要干支线,管网布局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天然气管网县区全覆盖。

 

调峰能力对于天然气的平稳供应和下游市场开拓具有重要意义,是衡量天然气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调峰能力又主要取决于储气库的数量和规模。当前中国已建成储气库(群)11座,江苏省占3座(中石油金坛储气库群、刘庄储气库群以及中石化金坛储气库一期),储气调峰能力遥遥领先其他省份,但相比每年上百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消费量,仅仅几亿立方米的调峰能力明显满足不了需求。“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内计划建设中石油淮安(西气东输二三线)、楚州(中俄东线)和中石化金坛二期(川气东送)等3座储气库,预计调峰能力不足的问题将会得到一定改善。

 

伴随北美、东非等地区天然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海上LNG逐步成为天然气供应的重要渠道,LNG接收站的建设利用逐步加快。截至2015年底,江苏省内仅有中石油如东LNG接收站建成运营,2015年接收LNG152万t,外输天然气22亿m3,在江苏省天然气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预计华电连云港、广汇启东、中海油滨海等LNG接收站将陆续投产,大幅增强江苏省的LNG接转运能力,逐步形成与陆上管道气的良性竞争局面。

 

下游消费快速增长,推动优化消费结构。在“气化江苏”政策持续推进下,江苏省天然气消费逐年增长,用气区域不断扩大,用气人口不断增加。2012年,江苏省天然气消费总量一举超过四川和广东,成为国内天然气消费量最大的省份,远高于长三角其他省市。尽管江苏省2013、2014年消费增速有所放缓,2015年开始又恢复高速增长,全年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63亿m3,见图1。根据《江苏省“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省天然气消费量计划达到350亿m3,占能源消费比重由6.6%提高到12.6%。

 

 

伴随天然气消费量的逐年增长,江苏省天然气利用从民用、公共服务、发电拓展到工业、化工、交通等多个领域,用气范围持续扩大,用气结构逐步优化。从消费结构看,天然气发电、工业燃料和城市燃气是江苏省天然气消费的3驾马车,近几年一直占其天然气消费总量的95%以上。2015年,江苏省天然气消费中天然气发电占37%,工业燃料占36%,城市燃气占25%,化工用气仅占2%。开放式的管网运营模式使得江苏省天然气终端价格具有比较优势,价格敏感度高的天然气发电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纵观欧美等国家的天然气发展历程,天然气发电在调峰及环保等方面的优势格外突出,对于提升天然气消费和提升能源效率具有积极作用[2]。预计到2020年,江苏省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万kW,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15%左右,天然气发电继续在天然气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天然气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江苏省天然气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发展机遇。江苏省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初具雏形的天然气产业链以及高效的管网运营模式为天然气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天然气消费量的持续增长也为江苏省改变能源消费方式、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实现低碳清洁发展提供了机遇。

 

1)经济社会发展良好,为天然气发展营造有利条件。天然气利用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经济发达地区对于天然气价的承受能力和消费欲望更强,天然气可发挥空间巨大。江苏省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交汇地,作为传统经济强省,“十三五”期间江苏省经济预计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年均GDP保持7.5%增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亿元左右1,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这为扩大天然气利用并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营造了有利条件,有助于用气区域的不断扩大和消费的持续增长。

 

2)天然气产业链完备,为天然气利用提供可靠保障。天然气产业链不仅是衡量天然气产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更是决定未来天然气利用提升空间的关键因素,产业链中任一环节的薄弱都会限制天然气的持续发展与利用。江苏省天然气产业上游供气有保障,中游设施有基础,下游消费有空间,在现有天然气产业链基础上,国家加快利用天然气相关政策的推出和天然气管网改革的推进必将加快省内天然气产业链完善,为天然气利用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可靠保障。

 

3)管网运营模式高效,为天然气用户创造价格优势。终端价格是天然气消费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难点,是制约当前我国天然气消费快速提升的关键。当前跨省干线管网的管输费及各省门站价格已基本实现公开透明,仅配气环节的成本价格因各省天然气管网运营模式不同而导致差异较大。江苏省天然气管网主要实行的是开放式运营模式,上游供应商可以和下游用户直接对话,中间环节和运营成本明显减少,下游用户能够获取更为优惠的价格,更有利于天然气的推广与利用。与广东、浙江等实行统购统销管网运营模式的省份相比,江苏省天然气市场化改革阻力更小,市场稳定性更强,天然气推广利用更加乐观。

 

面临挑战。尽管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诸多发展优势,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江苏省天然气产业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

 

1)行政管理体制分散,政府监管力度不足。当前行政组织架构下,省级政府涉及油气行业的管理部门往往多达十几个,管理职能分散交叉,协调作用难以有效发挥,政策推动落实效率低下。政府在输配气价格、市场公平竞争、基础设施开放等方面监管不足,缺少专业监管法规及专门监管机构,现有法规制度及管理机制亟需变革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对江苏省而言,天然气产业的迅速发展对监管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需要重视加强省内天然气管道运输和配气价格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监管规则体系,建立健全成本监审制度,强化社会监督职能作用。

 

2)价格结构矛盾突出,不确定性依然较强。有竞争力的价格是促进天然气市场发育的必要条件。当前的天然气定价机制难以完全反映市场供需及产业链各环节实际成本,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在输配气环节,气价改革依然举步维艰,如何打破区域垄断依然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而改革效果势必对下游带来传导效应,直接影响下游用气规模[4]。在天然气销售环节,由于缺少调峰气价机制,储气调峰设施的投融资和建设困难重重,社会资本进入依然需要更多政策的引导与鼓励。江苏省内燃气电厂众多,对天然气价格敏感度较高,气价改革的成功与否将会对整个消费市场带来极大不确定性。

 

3)调峰应急能力不足,消费增长面临瓶颈。江苏省内已建成金坛、刘庄等储气库群,众多的天然气电厂也具备一定的应急调峰能力,但与其快速增长的天然气消费量相比,调峰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调峰能力依然难以满足下游市场需求。储气库调峰是最常用、最有效的调峰方式,而储气库从选址到建设再到投产运营往往周期较长、投资巨大,无论是投资回收期还是投资效益均存在不确定性。在当前调峰气价未出台、社会资本进入意愿不强的背景下,储气库的建设与运营困难重重,仅仅依靠现有及规划建设的储气库难以满足江苏省未来巨大的调峰需求,使未来天然气消费的快速增长蒙上阴影。

 

政策建议

 

发挥产业链优势并构建平衡产业链条。作为国内天然气产业链最为完备的省份之一,江苏省在天然气供应、输送、储气、配气等环节均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如何在进一步完善天然气产业链基础上更好地平衡各产业链条间关系,充分发挥产业链整体优势,将产业链优势转化为天然气产业发展机会,是江苏省在未来几年的重点工作。具体举措上应加大重视产业链上中下游协调互动,建立协调机制工作领导小组,逐步构建上游气源多元化、中游设施全布局、下游消费快增长的平衡产业链条。

 

建立综合储气调峰和应急保障体系。伴随天然气消费量的稳步提升和消费区域的不断扩大,江苏省天然气调峰和应急保障需求不断提升,迫切需要在完善硬件能力(储气调峰能力、应急供气能力)的同时提升软实力,完善储气调峰和应急保障机制,积累相关方面经验,建立供气、储气、调峰、应急、保障联动的综合协调体系。未来要加快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向第三方开放准入,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储气库和LNG项目建设,并加快研究出台相应激励政策与配套制度办法。

 

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市场竞争力。我国的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仍在持续推进中,与其他可替代能源相比,天然气无论是在价格机制还是市场培育上均不具备绝对优势,要发展成为主体能源依然任重道远。对江苏省而言,未来必须进一步扩大天然气利用范围,持续减少中间供气环节,降低下游用气成本,以城市燃气和工业用气作为增长点,鼓励天然气调峰发电、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以及天然气车船等业务拓展。

 

完善天然气产业监管和激励政策。从欧美天然气产业发展的经验看,政府的监管和激励政策在天然气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市场越发达,政府的监管和激励政策就越重要,政府监管能够保证产业发展不偏离初衷和方向,而有效的激励政策则能够驱动市场更好更快发展。江苏省应加快省市级天然气规章制度的“立改废释”,进一步完善省内天然气产业监管政策,适时出台目的性明确的激励政策,进一步消除行业性、地区性以及经营性壁垒,促进区域内市场公平竞争。

 

 

(来源:标准天然气)

推荐展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