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环球网共同举办,中诚信研究院、中国能源报协办的“国际战略格局下的中国能源安全暨《天然气人民币》新书发布会”4月28日在京举行。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黄晓勇先生在《天然气人民币》新书发布会上对“天然气人民币”这一十分本土化的、原创性的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加快建设天然气人民币体系,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才能使中国天然气消费对外依存性高的不利因素,转变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关键在于以下六点:
第一点,巨量可以定天下。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到205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6%,增速超过2015年,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6.4%。2016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高出日本约800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三,但中国天然气人均消费量仅140多立方米,未来增长潜力远大于日本。按照中远期规划,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的10%,达到3500亿立方米;到2030年占比达到15%,消费量达到5000亿立方米。中国将成为全球天然气消费和贸易增量的主要来源。在2017—2025年期间,中国的天然气进口量将逐年递增,年均增长速度达15%,2025年的进口规模将达2590.7亿立方米,期间累计进口量达15656.6亿立方米。粗略统计,在天然气进口价格维持2016年的水平的条件下,中国2016—2025年期间累计天然气进口值将达3506亿美元,约24190亿元人民币。这是人民币最大离岸中心香港2016年末5467亿元人民币存款规模的4.4倍。事实上,未来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存款规模还远不止于此。
第二点,抓住供给宽松、买方市场的时机。2014年以来,全球天然气供给宽松,2010年—2015年世界天然气日产量总体保持上涨态势。2015年在全球能源消费增长仅1%的背景下,全球天然气产量35386亿立方平米,同比增长2.18%,全球天然气供需持续宽松,逐步进入了买方市场。全球天然气消费第一大国美国由天然气净进口国变为了净出口国,俄罗斯、中亚等国家和地区油气出口重心的东移,以及油气价格低迷背景下资源国油气更大程度的开放,都为中国和整个东亚地区进口天然气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价格总体持续走低,中国及亚太地区天然气进口国话语权增大,这也为尽快建立天然气人民币体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第三点,看准天然气市场独立势头强劲的趋势。天然气逐步脱离石油,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能源商品种类,日本在长期合约中普遍采用了与进口原油加权平均价格(JCC)挂钩的定价公式。这一贸易定价模式基本上被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沿用至今。但这种与石油挂钩的定价方式已经不能反映天然气自身的供求关系,东北亚地区已对这一定价模式已经产生了强烈质疑,并呼吁改变现有定价机制,缓解和消除天然气“亚洲溢价”现象。加之,管道建设发展迅速以及LNG技术普及,使天然气具备了全球贸易条件。
第四点,中国区位优势明显,具备成立区域性天然气交易中心条件。有关预测认为,在2030年以前,亚洲将继续成为全球LNG需求中心,超过70%的全球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将汇集至此。由于近中期天然气市场呈现买方市场特点,而亚太地区又是需求大户,因而亚太在天然气定价中话语权自然提升。建立天然气东北亚交易中心以及天然气、LNG期货市场,要与日本竞争先机,当然中日韩之间也存在合作的现实可能性。
第五点,能源出口国的“去美元化”。随着国际地缘政治和世界经济的变化发展,受“经济制裁”等国际关系因素的影响,国际能源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去美元化趋势,伊朗、委内瑞拉、俄罗斯以及沙特都在探索在油气贸易中使用美元之外的货币进行结算,而在他们的视野中,人民币是替代美元的上佳选择。同时,中国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也做出巨大努力,据悉,中国外汇交易体系中建立了人民币和外币交易PVP体系,简化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及其他贸易伙伴国在贸易支付中简化两国之间的商业和货币交易规则。同时,中国开始向俄罗斯等国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油气合约。作为支撑,中国将允许人民币在上海和香港交易所完全兑换黄金。这是对人民币国际信誉最为有力的背书,为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和计价货币以及人民币投融资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六点,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大体量的载体。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已取得一定的进展,这也为天然气人民币通过资本项下回流国内、以及提升境外人民币保值增值功能创造了条件。香港、新加坡、伦敦、纽约、法兰克福等国际金融中心设立了人民币离岸中心,并在人民币回流机制方面做出了许多探索,如,投资国内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以人民币计价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有额度限制的银行贷款等。总之,如果人民币充当中国进口天然气的计价和结算货币,中国巨额的天然气进口需求,可推动可观的人民币走出去。
(文章来源:环球网)